标王 热搜: 电动汽车  北汽新能源  充电桩  充电站  电动车  北汽  第一电动汽车  试驾  汽车  北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国产电动车企,为何集体闹“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25  浏览次数:259
核心提示:风生水起的国产电动汽车生产厂家,眼下正面临着集体闹芯的困境。事情的缘由,是4月29日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风生水起的国产电动汽车生产厂家,眼下正面临着集体闹“芯”的困境。
事情的缘由,是4月29日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三批,共有25家电池企业入围。这其中,并没有韩国的LG、三星等企业。而眼下,众多的国内电动汽车生产厂家,多采用的是韩国的LG电芯。
按照规定,从今年5月1日开始,未采用入围企业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无法获得补贴。这意味着,有一大拨国内的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将面临换电池的问题。
“即便我们愿意花精力和成本去切换电源,可现有25家进入目录的企业中,也不一定有意愿或有能力与我们合作的。”某厂家的负责人说。
更何况,在现有25家已经通过目录的企业中,目前几乎没有企业有插电式强混类型的电池产品。相对于纯电动,插电式强混对电池的要求更高。
为何都选择了LG?

尽管我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已是全球第一,但是,电池的关键技术却远不如日韩企业。“目前国内电芯最好的水平,也落后LG、三星一二代。”业内专家说。就连比亚迪的电芯技术,也无法让国内的汽车生产厂家满意,更何况,眼下的比亚迪电池,基本上只供给本企业使用。
业内专家说,直到今天,无论是美国产的A123、还是LG和三星电芯,在业内都是公认为能量密度高,一致性好,后两者还因为规模效应而相对拥有成本优势,对自主品牌打造高性能、低价格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是非常有利的。
眼下除了通用、大众等国际企业,包括乐视、蔚来在内,那些打着颠覆传统车企的新兴车企,也是采用LG电芯。
这感觉,似曾相识。没错,就跟燃油汽车一样,发展了这么多年,可国内的发动机研发生产能力,连“断奶”的标准都没达到。 
 
 
[ 新能源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能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域名转让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皖ICP备150070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