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电动汽车  北汽新能源  充电桩  充电站  电动车  北汽  第一电动汽车  试驾  汽车  北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新能源车从“生产允许”升级成为“销售允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22  浏览次数:219
核心提示:6月15日,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97批)(以下简称《公告》),获得第10张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云度新能
6月15日,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97批)(以下简称《公告》),获得第10张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云度新能源赫然在列,这意味着其正式从“生产允许”升级成为“销售允许”。

记者了解到,目前,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1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仅北汽新能源和云度新能源进入了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其他企业在获得资质之后进展缓慢,迟迟未能进入,而这也被认为是近日所传新能源生产资质暂停发放的重要原因。

对此,记者日前就新能源生产资质暂停发放一事向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进行求证,但截至发稿并未得到正面回复。

业内多数分析认为,此变化可能是因为尽管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产能已经足够大,但是真正的“鲶鱼”并没有出现或未被放进池塘。

有业内消息人士对记者表示,暂停发放主要是有关部门需要对现有准入政策重新审视,原因则主要是目前已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企业进展缓慢,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带动作用未能达到此前预期。

准入政策需重新审视?

在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背景下,众多企业开始向新能源汽车行业迈进,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2015年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来,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企业已达到15家,但真正进入到工信部《公告》的企业却仅有两家。

按照规定,企业必须进入工信部《公告》才具有销售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资格,也就是说,目前,大部分已获得生产资质的车企并无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资质。

“如果这15家企业发展都比较红火,对新能源行业促进比较大,那自然没什么问题,”上述消息人士向记者表示,但目前这些企业大多进展缓慢,对新能源行业促进力度有限,在此情况下,有关部门对现有准入政策再进行审视也合乎逻辑。

有分析认为此前进入的15家企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一位汽车产业研究专家告诉记者,可能有个别企业存在投机取巧的情况,虽然样车通过检验,但实际综合水平未能达到准入要求。

根据《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企业提交申请后,国家发改委需组织专家对进行评估,由纯电动乘用车行业专家库中的专家组织投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投资项目的真实性与符合性进行审查,并在30个工作日内给出评审意见。

上述产业研究专家向记者表示,专家的审查范围有限,不可能审查出所有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这也使得此前有技术水平未达到标准的企业获得了生产资质。

不仅如此,上述消息人士还告诉记者,除达到《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的硬性要求外,地方政府的支持对拿到生产资质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如获得第十二张新能源生产资质的速达电动车,其新能源汽车项目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是河南省实现新一轮汽车工业竞争“弯道超车”战略和三门峡市实施“四大一高”战略的重点工程。

汽车行业分析师田永秋曾向记者表示,“速达电动汽车获得新能源牌照,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分不开。”

准入门槛或将提高

据了解,即使新能源生产资质暂停发放,这对想获得却还没获得生产资质的新能源企业来讲虽有一定影响,但相对来说影响并不十分强烈。

蔚来汽车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尽管蔚来汽车也有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打算,但这并不是目前最急迫的事。

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称,对蔚来汽车来说,一方面已和江淮、长安进行了合作,未来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并不存在太大问题;另一方面,从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来看,只要能生产出好产品,符合市场及消费者需求,最终肯定能获得国家的鼓励和支持。

对此,一家还未获得生产资质的新能源企业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尽管目前资质审批暂停,但对准备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来说,更应该将精力放在技术、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等方面,如果能打造出有消费需要的产品,相信资质不会成为阻碍发展的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向记者表示,国家出台《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目的是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企业只要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太大偏差。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认为,在“重新审视”完成后,新能源的准入大门将重新打开,但门槛可能会有所提高。

事实上,准入门槛提高和生产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的目的相同,都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上述产业研究专家向记者表示,这段时期,对新能源企业来说是一个“冷静期”,并不会有太大影响,企业应利用这个时间思考发展战略与方向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只要企业的目的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且对技术、产能等进行切实投入,最终是能够通过生产资质审批的。 
 
 
[ 新能源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能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域名转让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皖ICP备15007041号